Friday, September 21, 2012

法國研究﹕基因改造玉米致癌 政府急徹查 專家質疑報告

法研究﹕基因改造玉米致癌 政府急徹查 專家質疑報告
明報 
9/21/2012
【明報專訊】法國發表一項針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最新研究,指出老鼠長期服用基因改造玉米或含抗除草劑玉米,衍生腫瘤、多重器官受破壞和早逝的機會較正常老鼠高,其中服基因改造食品雌鼠的死亡率,更是普通雌鼠的兩至三倍。

法國政府隨即表示將會展開調查,甚至要求歐盟停止輸入。不過,有專家質疑研究不夠嚴謹,有故意「捉痛腳」之嫌。


http://www.facebook.com/nogmo1
http://www.facebook.com/nogmo2


法國卡昂大學今趟研究主要針對的,是世界上最廣泛種植的基因改造作物——可以抵抗「孟山都」(Monsanto)除草劑「嘉磷塞」(Roundup)的美國「NK603」玉米。歐洲雖將此玉米評為「跟常規玉米般安全」,但一直只許入口,不許種植。

涉「NK603」玉米「嘉磷塞」除草劑

在長達兩年、迄今研究時間最久的同類實驗中,分子生物學教授塞拉利尼(Gilles-Eric Seralini)的研究小組找來200隻、雌雄各半的大鼠,將之分成10組,餵飼不同分量的「NK603」玉米和「嘉磷塞」,從而分別觀察、比對牠們在兩年間(相當於一般實驗鼠壽命)的變化。

在實驗第4個月和第7個月,實驗組的雄鼠和雌鼠開始患癌,但對照組的雌鼠、雄鼠則分別要到第14個月和第23個月,才有患癌迹象。到踏入第24個月,所有實驗組的50%至80%雌性都患了腫瘤,每隻所生腫瘤多達3個,然而比照組只有30%受影響;雄鼠方面,則有肝功能損害、消化毛病,以及腎和皮膚癌等問題。專家因此認為,「NK603」玉米有害處,而即使是法定標準以內的「嘉磷塞」也損害健康。

領導研究者宣稱,由於今次的觀察時間遠超過往一般的90天,所以研究結果較同類研究可信。另外,報告發表於著名的同行評審期刊《食品與化學毒理學》,亦顯示了報告結論較公允。

法國的農業、環境和衛生部隨即發表聯合聲明,表明已責令食品安全部門加以詳查。其聲明說﹕「基於結論,我國政府將要求歐盟當局採取一切措施,維護人類與動物健康。措施可包括,歐盟緊急停止輸入NK603玉米。」

反基因改造學者負責研究
不過,有關研究備受同行質疑。負責研究的塞拉利尼是著名的基因改造懷疑論者,而今次研究亦是由他擔任主席的反基因食品組織CRII-GEN贊助。此外,科學家也質疑研究所用的統計分析法及選用本身易患癌(尤其是乳腺癌)的白化SD大鼠做樣本,是否合適。

澳洲植物功能基因組中心教授特斯特(Mark Tester)說﹕「假如影響如斯大,假如這項研究確實關乎人類,那麼北美洲人何故沒有大批死亡?食物鏈上的基因改造已出現了逾10年,人類的壽命卻持續延長。」劍橋大學公共風險理解教授施皮格哈爾特(David Spiegelhalter)批評說﹕「研究方法、統計和結論,均遠低於我預期嚴謹研究要有的標準。」

實驗有漏洞 專家七大質疑
明報 
9/21/2012

【明報專訊】
1.研究主導者及其資助單位屬反基因改造食品陣營
2.食用較多基因改造食品的北美洲人,罹患癌症人口未見較歐洲顯著多
3.參與實驗的SD(Sprague-Dawley)大鼠在無限制進食下易生乳腺癌等腫瘤
4.研究沒提供食物攝取量或菌類測試數據
5.對照組實驗鼠數量不足
6.研究欠缺毒理學常有的「標準偏差」(standard deviation)測試
7.此前同類研究均沒有找到危害健康證據

基因改造有利有弊
9/21/2012

【明報專訊】
Q:什麼是基因改造食物?
A:基因改造食物於1996年面世,科學家通過分子生物技術,將個別基因從某生物中分離,植入另一物種。例如將北極魚的抗寒基因轉移到番茄。
Q:基因改造的好處?
A:全球人口持續增加,基因改造食物被指可減少病菌和天氣等的影響,有助增加產量和提高營養,被視為解決糧荒的救星。
Q:基因改造的壞處?
A:基因改造物種有可能影響自然生態。含抗除草劑基因的改造農作物,變相鼓勵農民濫用除草劑。
Q:基因改造植物普遍嗎?
A:「國際農業生物應用技術服務」(ISAAA)去年研究指出,全球基因改造農作物耕地比前年增加8%,達160萬平方公里,其中四成在美國(69萬平方公里,抗Roundup除草劑農作物在美國佔大豆產量九成、玉米和棉花七成),三成在巴西和阿根廷,中國則主要種植抗蟲棉花、番茄和甜椒。歐盟則對基因改造物種戒心最大,雖然區內也有種植小量基因農作物,但主要用作飼料。

Saturday, June 16, 2012

基因改造木瓜 出沒注意! 真假難分辨 政府棄規管


基因改造木瓜 出沒注意! 真假難分辨 政府棄規管
明報 –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明報專訊】圖中的木瓜長有大象腳、魚尾巴、公雞冠,天然木瓜不會長成如此怪模樣。不過,基因改造工程確實可以將不同生物的基因大兜亂,違反自然。現實中,基因改造木瓜已充斥巿場,它們的外表和味道跟天然木瓜沒兩樣,難以辨識。基因改造產品市面上多不勝數,藍玫瑰和藍康乃馨、抗蝴蝶棉花、抗蟲粟米和薯仔、遲熟番茄……猶如科幻電影中的道具,很容易在你餐桌上出現,因為香港遲遲未實施強制基因改造標籤,我們直接間接吃進肚裏,避無可避。


http://easss.com/health




本月23日,香港將豁免規管本港的基因改造木瓜種植,屆時勢必有更多基因改造木瓜出現。要吃正版木瓜,市民可以選擇認養木瓜或有機產品。


執筆之時,基因改造(下稱基改)木瓜議題鬧得熱烘烘。去年3月,政府實施《基因改造生物(管制釋出)條例》,用以規管本地農戶種植基改農作物,保護生物多樣性 ;另一方面,卻因基改木瓜已廣泛種植,難以執法及風險低為由,一刀切豁免規管本港的基改木瓜種植。


44%港產木瓜基因改造
木瓜是香港市面最為氾濫的基改食品之一,據漁護署調查,香港境內種植的木瓜約44%是基改,而約三成入口木瓜,部分黃豆、西瓜、蘿蔔、小麥,甚至倉鼠飼料,都驗出有基改成分。
若對基因改造了解不多,可能以為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至少味道沒什麼不同。基因改造,是將一種基因注入另一種生物內,由本來不可能的變成可能。


蜂蝶播花粉 有機木瓜「被基改」
以木瓜為例,它栽種容易,果量豐盛,但容易患輪點病毒,透過蚜蟲傳染,令木瓜死亡。科學家因此透過基因工程,「發明」能抗病毒的基改木瓜,減低生產風險。


現在基改木瓜氾濫,不知就裏的蜜蜂蝴蝶如果將基改木瓜樹的花粉帶到無基改的木瓜樹,種子將受到污染;若果有機農夫不知情拿來種植,殊不知用心栽培的竟是基改木瓜,實在枉費心機。


無強制標籤 唯靠有機認證
基改食物對生態和個人健康影響仍不可預計,然而,香港遲遲未實施強制基改食物標籤,市民難以從肉眼辨認哪些是基改食物。支持香港無基改種植聯盟代表、綠色和平成員張韻琪稱﹕「香港是基改食物的天堂,是無掩雞籠,連中國、孟加拉、菲律賓都有強制基改食物標籤,但香港仍沒有,制度上十分落後。」


市面農產品不是基改,就是用農藥及化肥,真正天然的食物愈來愈少。有機耕種不容基因改造,亦沒有農藥和化肥,是天然正貨。香港部分農作物獲有機資源中心的有機認證,可憑有機標籤辨識;也有很多小農的有機產品沒有做有機認證,「但他們都是以有機方法耕種,消費者可以去有機農墟,和農主多些傾談,了解食物來源」,張韻琪說。


文、圖:李佩雯
編輯 屈曉彤
美術 Ringo

Sunday, February 19, 2012

荷蘭科學家正嘗試利用牛的幹細胞來培植第一塊漢堡扒 實驗室試管牛肉漢堡 絕不便宜 至少270萬港元

試管漢堡年內面世 抗糧食危機
明報 
2/20/2012


【明報專訊】面對長遠糧食供應問題,荷蘭科學家計劃研發來自實驗室的全新肉食來源,如果成功,人類將毋須飼養或屠宰動物來獲取肉食,突破現時肉類生產的瓶頸。


不過科學家預計,首份「試管牛肉漢堡」絕不便宜,價值至少270萬港元。不少人擔心試管肉食像基因改造食品一樣,有可能危及健康,但科學界相信,試管肉食能避免寄生蟲或病原體感染,比真實牛肉還要安全,只是人們尚未能接受而已。


http://easss.com/food/steak


免受寄生蟲感染 「比真牛肉安全」
馬城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專家波斯特(Mark Post)說:「我們正嘗試利用牛的幹細胞來培植第一塊漢堡扒,希望會在年底製造出一種可供進食、商業上又可行的產品。」他表示,要製造人工牛肉,須先從牛隻抽取幹細胞


幹細胞為原始狀態的細胞,可生長成不同類型的細胞組織。研究員會以化學物質和電擊刺激等方法,促使幹細胞分裂和成長,並引導它們發展成為指定的細胞組織類型——能夠像真實肌肉般擴張和收縮的肌肉細胞群。


10幹細胞可製5萬噸肉
科學家估計,要每兩月培育出5萬噸牛肉,理論上只需10個幹細胞。若實驗成功,可為食物生產帶來革命。


科學界開始認為,傳統透過養殖牲畜提供肉食的方式已面臨極限,但未來40年全球肉食消耗量卻以倍數增長,屆時全球多於一半可作農業用途的土地,都要用來「生產」肉食。若走勢不變,當2040年全球人口達至100億,世界將面對糧食危機。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傳統畜牧業提供肉食的方法極欠效率,例如豬牛只能從飼料中,攝取相當於其15%重量的營養,變相浪費許多本來能供人類溫飽的食物。


波斯特指其研究有望解決上述問題:「現在的幹細胞科技和骨關節肌肉系統生物學,為製作實驗室肉食帶來希望,若成功可更有效把基本營養轉化成可食用動物蛋白質。」他認為要做出兼具成本效益和質素的肉食,純屬技術問題,只要有足夠資源和研究努力就能解決。

Thursday, February 16, 2012

中國科技部與蓋茨合作開發農作物 藥物 疫苗


中國與蓋茨合作開發農作物
明報 –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中國科技部與蓋茨基金會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計劃合作開發質優價廉的農作物、藥物及疫苗等產品。


中國科學技術部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26日在美國西雅圖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


雙方計劃在現代農業和全球健康領域開展合作,開發質優價廉的作物和動物品種、生物藥物及疫苗等產品,在中國及資源稀缺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



http://www.facebook.com/nogmo1
http://www.facebook.com/nogmo2



備忘錄由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來武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簽署。


根據備忘錄,中國科技部與蓋茨基金會將本著相互尊重、優勢互補等原則,通過建立聯合工作委員會和合作基金機制的戰略合作方式,推動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與成果轉化。


雙方將共同投入財力、人力等資源,探索合作項目庫等新型模式,提高項目管理水準和技術開發效率。


研發的成果將應用於包括中國、南亞和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旨在減少全球貧困和疾病,促進人類發展和共同進步。


張來武指出,這是中國科技部首次在全球健康和農業領域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展大規模戰略合作。


他表示,科技部「願意積極探索政府、非營利部門和商業部門全面協作的創新模式,積極推動中國的高科技及其研發產品直接服務於世界,從而為減少全球貧困和疾病、加強資源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力量作出貢獻」。


蓋茨說:「我們的合作伙伴關係表明,在推動創新以減少饑餓和貧困方面,像中國這樣迅速崛起的國家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在目前的世界經濟形勢下,中國將其超群的實力和能力用於全球衛生和農業的科研與生產,這樣的支持堪稱雪中送炭。」


中國科技部有關官員、中國駐美使館和三藩市總領館外交官以及蓋茨基金會相關項目官員出席了簽字儀式。

Saturday, February 11, 2012

陳健鵬: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和建議


陳健鵬: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和建議
2012-1-6 


        國務院批准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後,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頒發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我國轉基因糧食作物的研發和商業化處於關鍵時期,或將成為全球轉基因主糧作物商業化的先行者。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http://www.facebook.com/nogmo1
http://www.facebook.com/nogmo2



        一、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

        (一)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應兼顧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

        當前,美國主導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跨國種業巨頭滲透、控制我國種業的態勢日益明顯。與此同時,我國種業處於市場化初期階段,生物科技水平整體上落後於西方,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研發的技術路線與西方趨同。在這種背景下,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美國技術路線)轉基因品種的商業化可能會加速外資對我國種業的控制,從而對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我國亟待通過具有前瞻性、嚴格的制度設計來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一方面,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要規避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過程中的技術風險和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策略手段,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要充分考慮我國種業安全和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對部分(非自主)轉基因技術進行嚴格的技術管制,為我國種業和自主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贏得時間。

        (二)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應堅持預防原則

        當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仍存在很大爭議。從國際經驗來看,沒有一個國家推進主要口糧作物轉基因品種的商業化。此外,我國目前的種業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監管工作存在諸多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對轉基因作物(特別是基本口糧作物)的生物安全管理,不宜借鑑美國「實質等同」的「寬鬆」管理模式。應更多地參考借鑑歐盟經驗,以「預防原則」作為現階段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的基本準則,採取「從嚴」的生物安全管理模式。不能為了推進轉基因作物商業化而放鬆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制。

        (三)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應實行統一協調管理

        在管理體制上,依據相關法律,在責權明晰的前提下,構建基於部門分工的「統一監管模式」,確保監管內容和監管過程的銜接。從有關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使用開始,到一般轉基因生物體的使用、釋放和處置,以及相關生物產品的市場化等各環節,對生物安全進行「全過程」的規範和控制。

        二、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若干建議

        (一)加快推進轉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工作

        協調相關部門加快立法工作。農業部、環保部、科技部等部門在轉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中要加強協調,加快制定和出台《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對現有的條例和辦法進行全面清理、修訂,提高立法檔次。

        加快制定和完善轉基因生物安全標準。抓緊制定和完善一批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所需的技術標準和指南。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鑑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國際標準,積極參與相關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

        (二)建立健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體制

        在轉基因生物安全多部門管理的現行體制下,通過法律進一步界定和明晰各職能部門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過程中的地位和職能。進一步明確生物安全管理有關部門(農業部、科技部、環保部、衛生部、發改委、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等)的職責,明確各部門的管理內容和管理過程,形成有效的、相互銜接的協調管理機制。加強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切實發揮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級聯席會議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轉基因生物市場監控體系,加強對轉基因作物研發、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的監管,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轉基因食品監控監測網絡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若干國家級轉基因生物安全重點試驗室和若干區域性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適度擴大檢測機構的編制和數量。

        (三)建立和完善轉基因生物安全制度

        完善生物安全預防和控制制度。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制度、生物風險評估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生物安全預防制度。完善生物安全許可制度、生物安全報告制度、生物安全現場檢查制度、生物安全檢驗檢疫制度、生物安全損害和應急處理制度等生物安全控制制度。

        此外,當前要重點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強化轉基因生物標識制度。以預防原則為指導,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實施從嚴的強制標識制度。進一步明確轉基因食品標識的管轄主體,增加標識產品目錄,增加轉基因成分的含量、安全等級及適用用途等內容,採用明確、通俗、易懂的語言或圖標等,確保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

        建立轉基因食品追蹤制度。對於轉基因食品的生產、運輸、銷售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實行分流管理,確保消費者知情,確保製成的食品(飼料)在投放市場的各個階段,包括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都能被追查到。

        建立和完善轉基因作物品種退出制度。實行轉基因作物品種退出制度,做到審定品種有進有出、動態管理,完善轉基因作物品種管理制度。

        建立生物安全公眾參與制度。建立公眾參與生物安全管理的固定渠道,加強生物安全信息發佈和公眾宣傳。在制定轉基因食品標識政策、法規等方面允許公眾決策參與,在轉基因食品的生產、銷售等環節允許消費者監督性參與,在轉基因食品及標識的宣傳、教育等方面允許公眾參與。

        (四)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加強監管機構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加強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標準委員會及檢測機構的能力建設,為相關法規實施提供可靠保障。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檢測機構硬件建設,配置轉基因成分檢測所需儀器設備。加強偏遠地區進出口檢驗檢疫機構轉基因檢測能力建設。加快建立生物安全信息系統和數據庫。

        鼓勵和支持相關領域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增加相關科研項目,鼓勵和支持轉基因生物環境和健康安全影響的基礎研究,加強生物安全評價、檢測、控制等技術的研究。加強與生物技術發達國家的有關機構開展轉基因生物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合作研究。加強對監管人員的培訓,培養轉基因生物安全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陳健鵬
文章出處:中國經濟時報

Sunday, January 15, 2012

本港首批非基改木瓜種植區 鶴藪 獅頭嶺 新屋仔及鳳園

本港首批非基改木瓜種植區 即將誕生
綠田園
1/16/2012


2012 年的好事陸續有來!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正聯同老農田有機農場、大埔環保會及綠田園基金,舉辦「正版木瓜試點計劃」目標是要將鶴藪、獅頭嶺、新屋仔及鳳園四區,營造為本港首批非基改木瓜種植區。計劃已獲新界鄉議局的支持。


經政府調查,於 2010~11 年,本港 38% 入口的木瓜及 44% 本地種植的木瓜都是基因改造的而基因改造的物種,有可能為食物安全及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預知、不可逆轉的潛在威脅,故此有機業內不容許種植或使用基改生物及其衍生物。


本來,在屋前屋後種點蔬果,自種自食,乃鄉郊生活一大樂事。木瓜不難種,種子亦容易取得,故此,一直是鄉居人士及農友喜愛的選擇。但本地種植的木瓜中原來已經有約四成是基因改造的,它們將有機會繼續污染餘下六成未基改的木瓜。


http://easss.com/health/gmo


為了撥亂反正,嘉道理農場便在全港幾個地方,包括鶴藪、獅頭嶺、新屋仔及鳳園,展開「正版木瓜試點計劃」。內容重點是木瓜一換一,由嘉道理農場供應無基改木瓜種苗,跟四區農友(不論是否有機的)及居民,以一株換一株的方式,將區內不肯定是否基改的木瓜,換成無基改木瓜。


項目純屬民間自發行動,換苗與否,完全自願。換苗時間分幾批,不了解的想看清楚想清楚才參加也無任歡迎。


之後還會有無基改木瓜節,為這幾區由無基改木瓜苗生產到的木瓜舉行推廣,在嘉道理農場的農墟內銷售,增加農友的興趣之餘,亦可讓市民參與,寓公眾教育於美食,皆大歡喜!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計劃甚受農友及村民歡迎,單是鶴藪村就已經絕大多數參加。到今年木瓜收成時(大約在秋季),大家便有可能吃到既新鮮美味,又讓人安心的本地非基改木瓜了!


當然,天地無涯,項目有時,「正版木瓜試點計劃」僅維持至 2013 年,之後各人能否繼續非基改種植,又是另一個挑戰


如果政府能如全港大部分市民的願,為強制性基改食物標籤立法,這個挑戰的勝算會高得多。


故此,2012 壬辰龍年的新年願望是希望木瓜非基改化行動可以推至全港,同時希望支持基改食物強制性標籤的特首候選人勝出!

Friday, January 6, 2012

美國培育出基因混合猴 6種基因並存嵌合體被指炮製科學怪物


美培育出基因混合猴 6種基因並存被指炮製「科學怪物」
明報 
1/07/2012




美國科學家宣布,以基因混合技術首次培育出3隻猿猴。圖為其中兩隻以基因混合技術培育出的猴子,左為陸夫(Roku),右為赫克(Hex)。


【明報專訊】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宣布,透過混合6個恆河猴的極早期胚胎,首次成功培育出3隻「基因混合」猴子,有望為醫學研究帶來重大突破。


研究報告將於最新一期權威生命科學期刊《細胞》刊登。不過有專家擔心研究或為複製人開路,亦有動物權益組織批評猶如炮製「科學怪物」,質疑科學界漠視動物權益,擔心基因改造後果難料,可能令實驗動物受苦。


http://easss.com/health/gmo


科學家以「嵌合體」(chimeras)稱呼他們炮製出來的「基因混合」猴子,意指牠是由基因特徵不同的細胞混合發展而成的動物


一般動物只會含有來父母兩者的基因物質(1套獨特基因),但在今次的研究中,誕生出來的「基因混合」猴,身體內卻有來自6套細胞的獨特基因


來自6套細胞 胃與肺基因或不同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成功從6個剛形成不足4天的恆河猴極早期胚胎細胞,抽取幹細胞,再將它們混合成為一個胚胎細胞


這些幹細胞仍處於全能狀態(totipotent,仍能發育成各類細胞的狀態),並無互相排斥。


研究員將混合得來的胚胎細胞,植入母猴體內,成功誕生3頭健康的雄性「嵌合體」恆河猴Roku、Hex和Chimero,牠們體內有6套DNA基因特徵不同的細胞共存,意思是說,猴子體內的胃部與肺部細胞組織,可能有着兩套完全不同的DNA。


研究員解釋,分別來自6個胚胎細胞的幹細胞,不會融合為一體,但可以並存,發育成不同的組織與器官。


曾成功「嵌合」老鼠研糖尿


過去科學家已能培養出「嵌合體」老鼠,透過混合兩個或多個受精卵,又或以實驗室培育的幹細胞注入老鼠胚胎細胞,培育出剔除了某些基因的老鼠,用作科學實驗,研究諸如癡肥、心臟病、焦慮症、糖尿病等的成因及療法。科學家曾以同樣方法,嘗試培育「嵌合體」猿猴,不過猿猴胚胎均無法與人工培育的幹細胞結合,直至今次美國俄勒岡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採取新培育方法,方取得成功。


盼助研究培育器官
帶領研究的科學家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稱,這是重大的科學突破,顯示要結合靈長類動物的細胞,需要在活體胚胎的細胞仍處於發育最初期時進行。米氏稱,如果要將幹細胞治療作廣泛臨牀應用,必須先知道靈長類動物細胞的能力與限制,亦需要用上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不能僅在老鼠身上進行測試。恆河猴曾被用作研究愛滋病藥物,以及研發狂犬病、天花、小兒麻痺症疫苗等,米氏指出,新技術有助研究改良試管受精,以及透過幹細胞培育器官等。


不過有關研究亦引來道德爭議。英國廢除活體解剖聯盟(BUAV)稱,研究利用有高度感受能力的靈長動物進行研究「令人非常不安」,擔心這些猿猴會被用作進行何種實驗,亦擔心這些基因改造動物,會出現與醫學研究無關的嚴重畸形而受苦甚至死亡。


有專家甚至擔心,新技術會為未來創造複製人開路。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李嘉豪 ﹕嵌合人類基因極難


港專家﹕嵌合人類基因極難
明報 
1/07/2012


【明報專訊】嵌合體的英文名稱Chimera,是源自希臘神話中一種獅頭、羊身、蛇尾的吐火女怪喀邁拉。


它是動物學的一種特殊現象,一般是指動物的兩顆受精卵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個體並成長。儘管罕見,但天生非人為的嵌合現象有在人類出現,嵌合人甚至可以由一雌一雄的兩顆受精卵組成,因而同時會有兩套性器官。


http://easss.com/pharmacy


本世紀初,美國婦人Lydia Fairchild便被證實是一位人類嵌合體,她頭髮和皮膚的DNA,和她子宮組織的DNA完全不同。另外,特納氏綜合徵(Turner's Syndrome)及一些唐氏綜合症患者都是天生的嵌合基因人類


先天嵌合可釀雌雄同體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李嘉豪教授認為,今次美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基因嵌合猴子,對科學界意義重大。


科學家培育嵌合基因老鼠,並不是新鮮事,但培育體積龐大、生長環境廣闊和具複雜基因組合的基因嵌合靈長類動物是新突破,而且猴子和人類行為相差不遠。


雖然有關技術有可能應用於複製人類之上,但他強調,複製人技術需求其實不大,而且科學家已可以利用複製綿羊多利(Dolly)的技術,製造複製人類,只是無法打破複製動物早死多病的障礙;另外,複製生物往往要棄掉大量生物胚胎,並不合符道德標準。


技術可用於複製人
香港大學基因研究中心經理陳思華博士說,其實這次研究達不到美國科學家的原定研究方向。


她解釋,在培育嵌合基因老鼠上,科學家一般都是使用較易處理的囊胚(已進行過數十次細胞分裂),今次研究員最初也曾嘗試使用囊胚來進行嵌合,但不成功,最後只能使用最早期的「4細胞」胚胎,才能成功培育出嵌合基因猴子,方法較複雜。他表示,這代表要人工嵌合靈長動物基因,是非常困難;這次研究亦顯示,成功複製健康人類所需面對的難題更大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