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8, 2011

港學者保存內地大豆研究成果


港學者保存內地大豆研究成果
2011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近年中港學者致力研究種植大豆技術,解決世界糧食危機,但不少內地學者累積了種植大豆經驗,卻欠缺整全科學化紀錄。中大大豆學者林漢明除致力基因研究外,亦走出實驗室與內地學者合作編寫《中國大豆耐逆研究》,整理內地田野種植方法,讓前人經驗繼續傳承。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中國每年需要由美國進口約六成大豆,花費數以億元計。到2018年,進口比例料進一步升至近八成,即進口量多達6500萬噸。



http://www.facebook.com/nogmo1
http://www.facebook.com/nogmo2

田野種植經驗珍貴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本港大豆學者林漢明,去年底憑大豆基因研究,獲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雜誌刊登為封面故事。他為促進中國的大豆研究更國際化,在2009年與3位內地大豆研究前輩常汝鎮、邵桂花及劉忠堂合著《中國大豆耐逆研究》,他除以基因角度剖析中國大豆耐逆原理,亦蒐集內地學者的大豆研究結果,總結前輩的田野種植經驗。


林漢明接受訪問時表示,在1997年起認識了內地大豆研究前輩,認為內地學者多年累積了種植大豆的經驗,但欠缺整全的紀錄。林漢明指出,該書作者之一劉忠堂是大豆育種專家,有逾20年田野種植經驗,他發現在同一片田地連續栽種大豆,會累積病菌和抽走田地養分,使大豆收成愈來愈差,劉忠堂便以雜交方法找到抗病的品種提升收成。


林漢明說,另一內地專家常汝鎮遍尋全中國大豆種子,製作成資源庫,發現抗病、抗蟲、抗旱、耐鹽、耐冷、耐水淹等特性的大豆。邵桂花則主力研究種植方法,提升大豆耐鹽標準。


促港學者參與 保基因研究地位


林漢明表示,由97年開始和內地學者合作,中國一向重視水稻發展,到08年政策改變,轉而發展基因計劃,並投資3.5億美元,在未來15至17年主力研究水稻、小麥、粟米、棉花、大豆,以及豬牛羊8種主要食糧的基因。林漢明說,基因技術能有助改善食物供應,促香港學者積極參與,「內地學者有強大的支援,若香港不再重視的話,將失去基因研究的地位。」


明報記者 彭美芳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林漢明(左三)和大豆研究員每天找尋大豆基因,並與內地學者合作培植大豆。

No comments: